在软件工程建模中,不同阶段的产出形式和意义各有侧重,它们共同构成了软件系统从抽象构想到具体实现的桥梁。以下是各阶段的简要说明,包括需求分析、领域建模、系统分析、系统设计等主要阶段。
1. 需求分析(Requirements Analysis)
结果呈现形式:
-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(SRS, 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)
- 用例图(Use Case Diagram)及用例描述(Use Case Descriptions)
- 用户故事(User Stories,敏捷开发中常见)
- 场景描述 / 用户交互流程
- 需求列表(功能与非功能需求)
结果意义:
- 明确系统应做什么,用户的目标与业务目标
- 是客户与开发团队之间的重要契约
- 为后续建模与设计提供可靠基础
- 支持需求追踪(Traceability)和验证测试
2. 领域建模(Domain Modeling)
结果呈现形式:
- 领域模型图(Domain Model):通常使用类图(Class Diagram)表示
- 实体、属性、关系(如 Aggregation、Association、Inheritance)
- 有时也包括事件、规则等业务逻辑
结果意义:
- 反映业务领域中的核心概念与关系
- 与具体系统设计无关,更偏向于问题域(Problem Domain)
- 是沟通用户与开发者之间的“通用语言”
- 帮助理解业务场景、界定系统边界
3. 系统分析(System Analysis)
结果呈现形式:
-
分析模型(Analysis Model)
- 分析类图(Analysis Class Diagram)
- 活动图(Activity Diagram)、状态图(State Machine Diagram)
- 交互图(Sequence Diagram)
-
系统顺序图(System Sequence Diagram)
-
系统边界(System Boundary)与子系统划分
结果意义:
- 将需求进一步转化为系统行为模型
- 理清系统如何响应外部输入,以及内部组件间如何协作
- 是设计阶段的重要前置
- 减少歧义和实现时的误差
4. 系统设计(System Design)
结果呈现形式:
-
设计模型(Design Model)
- 类图(设计级)、组件图(Component Diagram)、部署图(Deployment Diagram)
- 架构图(Architecture Diagram)
- 接口定义、模块职责划分
-
技术选型与平台规划文档
结果意义:
- 将系统分析模型转化为技术可实现的蓝图
- 明确各模块/组件之间的接口与职责
- 指导编码实现工作
- 为系统的可维护性、可扩展性奠定基础
小结对比:
阶段 | 主要目标 | 表达形式 | 意义 |
---|---|---|---|
需求分析 | 明确用户需求与业务目标 | SRS、用例图、用户故事等 | 建立开发与用户间的共识 |
领域建模 | 理解业务概念和关系 | 领域模型图、类图 | 抽象出系统问题域的核心元素 |
系统分析 | 描述系统行为与内部逻辑 | 分析类图、交互图、状态图等 | 为设计提供系统行为和结构模型 |
系统设计 | 技术层面的系统实现方案 | 设计类图、组件图、部署图等 | 为开发和部署提供清晰的技术指导 |
如果你正在做某一特定系统的建模工作(如 Web 应用、嵌入式系统、AI 服务等),我也可以针对性地提供模型示例或模板。需要的话请告诉我你的应用场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