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分钟脚本
- 按200-250字/分钟,10分钟预计2500字。
- 演讲和视频串插方式
- 演讲人引入问题
- 视频讲结果、演示效果
- 演讲者与视频旁白语速有差异,演讲者语速慢,视频旁白快,显示出差异。
- 视频旁白语速,250字/分钟
- 演讲者语速,200字/分钟
结构
-
背景 (表明产品意义)
-
[演讲] 40秒
大家好,很荣幸参加今天的河南智慧高速公路创新大赛。我来自河南交通投资集团许昌
分公司,我叫杨大伟。今天,我向大家汇报的主题是:空-壁两栖桥检机器人。这是一
款辅助桥梁工程师在桥梁检测中实现抵近桥梁结构、精准拍摄桥梁病害的机器人。在
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之前,请大家和我一起回顾一下桥梁检测业务及当前所面临的痛点。 -
[视频] 1分钟20秒 桥梁检测业务及痛点介绍
- 中国幅员辽阔,拥有103万座公路桥梁,每个城市的桥梁亦在几百至几千座之间不等。
- 要保证数量如此庞大的结构基础设施安全工作,就需要对桥梁进行日常巡检和定期检
测,即对桥梁的外观病害、结构缺陷、结构材料性能等进行无损检测。其中定期检测
尤其着重对桥梁病害的定量描述。准确的检测成果是实施高质量桥梁维修养护的重要
依据。 - 然而长期以来,桥梁检测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痛点:可达性不足及因此导致的覆盖率不
足。可达性不足源于桥梁为高空结构,检测工程师需要凭借无人机或检测车才能接近
桥梁结构进行病害拍摄。然而无人机拍摄一般画辆较大,对于0.5 mm宽度以下混凝土
裂缝无法精确识别、亦无法准确定位裂缝所在位置。检测车虽然可进一步将工程师托
举靠近梁体,但仍然不足以充分抵近,进行精确检测。加之桥梁结构复杂,由于不能
充分抵近,桥梁大部分部件和区域在桥测中也就无法覆盖。
-
[演讲] 1分钟
-
如果您去一家体测中心进行身体检查,检测指标不全面、检测结果不准确,您一定不
会满意。如果这种不准确不全面的检测价格还比较昂贵,你就更不能忍受。 -
事实上,我国某桥梁大省的省级检测公司每年所雇佣的桥检车,每个台班是4000元,
加上配套的安全工程车,又是4000元,这样每天8000元的检测平台装备每年至少1000
个台班,年总量支出至少800万元。然而这样巨大的支出仍然换不来所有场景的检测
需求。 -
[PPT] 检测车照片
-
如果你去和桥检测工程师交流,你一定会和我有着一样的感受。
-
-
[视频] 40秒
- 工程师A:每天在桥检车上爬上爬下,确实很危险。
- 工程师B:每年我们大概经检测几百座桥梁,就怕出事。
- 管理者C:我们一面不断提升的检测要求,一面我们检测工程师的人身安全,还要面
对昂贵的检测装备。我们所迫切需要的检测装备必须在品质、人工替代、经济性之间
找到一个更优的平衡点。
-
-
产品介绍 (表明产品意义)
-
[演讲] 1分钟
- [演讲] 介绍空-壁两栖桥检机器人
- [PPT] 机器人飞行吸附桥梁动作
-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空-壁两栖桥检机器人,一款将无人机和负压吸附机组合
而成的桥检机器人。 - 它将飞行-吸附-爬行三个动作集成于一身,实现了空-壁两栖,携带GPS、雷达、视
觉模块实现混合定位,采用轻量化摄像模块抵近拍摄桥梁病害。 - 这款机器人最大在意义就在于替代人工高空攀爬,实现了抵近检测。在如此
- [PPT] 显示抵近拍摄效果
- 因为摄像头能够以固定距离和角度拍摄病害区域,我们可以通过机器定位推算病害
区域位置。从而在桥检报告中 - 这是我们在桥梁中首次拥有了可见即可达,可达即可测的检测能力。
- 也许有人会说:这样近距离的拍摄视角太小了,需要较长时间的作业。但我们要注
意到,桥梁定检业务重在全面准确,其次才是效率。在我们单台机器人研发成熟后,
完全可以通过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提升桥检的速度。
- [演讲] 介绍空-壁两栖桥检机器人
-
-
创新亮点
- 抵近检测
- 将无人机与附压吸附机器人的功能组合成一种新型检测截具。可稳定吸附在桥梁表面,
抵近检测。 - 清蜥病害照片,便于快速定性、准确定量评价病害。
- 将无人机与附压吸附机器人的功能组合成一种新型检测截具。可稳定吸附在桥梁表面,
- 越障能力
- 吸附自动控制,简易操作
- 吸附是机器人作业中由飞行过渡到爬行的最关键动作
- 遮挡空间定位技术:激光雷达和视觉SLAM
- 抵近检测
-
成效,应用展望
-
[PPT] 克里斯坦森,《创新者的窘境》提到:颠覆性创新需要一个成熟的价值网络支持,
否则它们无法超越既有市场的束缚。 -
[演讲] 1分钟
- 技术的商业成功与上下游的支持息息相关。一方面,不断成熟的上游技术让我们的桥检
机器人已经处在了随时技术升级的边缘。这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机敏的技术洞察力,及时
跟进飞行器、传器器、定位算法、能源等诸多领域技术的发展。同时,下游市场需求的
随动发展使得我们必须盯紧用户对桥检业务的重定义,确保两栖桥检机器人对桥检需求
具有充分的引领能力。 - 在不久的将来,两栖桥检机器人会承载各多传感器,满足更多的检测需求。我们相信,
在它腾空而起,吸附抵近在桥梁结构的那一刻,已经向桥梁检测的未来迈出了重要一步。
- 技术的商业成功与上下游的支持息息相关。一方面,不断成熟的上游技术让我们的桥检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