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3起高速公路事故背后:极端天气和“老龄化”增加养护压力

  • 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:沪嘉高速

    1988年10月31日,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——沪嘉高速正式通车,中国正式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“慢速时代”。

  • 既有高速公路主要问题:路面塌陷、桥梁倾覆

    然而,一切向好的同时,高速公路的隐患也在渐渐滋生。近年来,除了车祸等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外,高速公路出现路面塌陷、桥梁倾覆等意外事故的报道也屡屡见诸媒体。

  •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程

    虽然我国的高速事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刚刚起步,但在随后的20余年里,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就经历了“井喷式”的增长。

    2012年,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越了美国,跃居世界第一位;2013年,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更是突破了10万公里的大关,并在至今的十余年里稳居世界第一位[1]。

    截至2023年,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18.4万公里:7条首都放射线、11条北南纵线、18条东西横线,6条地区环线、12条都市圈环线、30条城市绕城环线、31条并行线、163条联络线……[2]

  • 高速公路寿命: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年限为15年,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年限则为30年。

    根据我国《公路工程技术标准》(JTG B01-2014),不同路面结构设计的高速公路使用年限不同。具体而言,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年限为15年,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年限则为30年。

  • 全国超35%的高速公路已经超过使用年限,另有约60%的高速公路已使用超过10年。高速公路整体“老龄化”严重。

  • 高速公路养护延长寿命

  • 超80%的高速公路都未到标准使用年限,部分高速公路事故多发。

    通过分析2000年以来全国73起高速事故(车祸等人为因素导致的除外),我们发现在所有有事故记录的高速公路中,超80%的高速公路都未到标准使用年限,部分高速公路事故多发。

  • 自然灾害是大多数高速事故的幕后推手

    海南环岛高速在13年间发生了6次事故,梅大高速连续两年发生边坡崩塌和路面塌陷。从调查原因来看,73起高速事故中,近70%的高速事故都与洪水、台风、强降水等自然灾害密不可分。

  • 许多事故的直接原因都在于土体。

    以边坡塌方为例,如果短时间内区域有强降雨,或是遇上雨水天气频繁的梅雨季节,土体中的含水量就会急剧增加。这些渗透进来的水使土体的粘聚力和内部摩擦不断减小,土体自重不断增大,就像一个浸满汤汁的馒头颤颤巍巍容易散架,土体也因此变得更容易下陷或是滑落,最终引发坍塌事故[5]。

    在梅大高速路面塌方灾害发生之前,广东省梅州市就出现了多轮强降水。从4月16日到5月1日,连续降水16天,平均累积雨量621.7毫米,打破了有史以来4月最多降水量的纪录。

    除了降雨降水,在高温下,沥青路面容易出现车辙、拥包;在低温下,则容易出现裂纹;长期承受超重车辆,路面还可能产生纵裂。对于常年暴露在外的高速公路来说,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可能成为“压倒它的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
  • 养护分四类:预防养护、修复养护、专项养护和应急养护四类,涵盖了公路的路基、路面、桥涵、隧道、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方方面面。

  • 养护压力: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公路养护里程为535.03万公里,养护比例高达99.9%。也就是说,绝大部分的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在内都进入到了养护阶段。

   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公路养护里程为535.03万公里,养护比例高达99.9%。也就是说,绝大部分的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在内都进入到了养护阶段。上世纪修建的部分高速公路逐渐“老龄化”,“带病”运行,安全隐患加剧,改造压力大;部分新建的高速公路则“未老先衰”,存在养护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[7]。

    根据交通运输部2018年颁布的《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》,我国非收费公路养护工程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资金,收费公路养护工程资金主要来源于车辆通行费。2008年我国在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的同时,取消了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。在减税降费力度不断增大、新能源汽车逐步推广、政府隐形债务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,政府财政用于养护支出的能力有限[8]。

    在收费公路方面,众多高速公路无法自给自足,长期处于亏损状态。我国多数收费公路以 “贷款修路,收费还贷”模式建设。由于大量依赖借贷资金,多数高速公路项目,长期背负着巨额债务和利息负担,还本付息成为了通行费支出的主要部分。以2021年为例,数据显示,该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6232亿元,养护支出仅占5.7%,收支缺口仍然巨大。

参考